• 1
  • 2
 
公司
地址:济宁高新区火炬工业园4A-208
电话:0537-2718507
传真:0537-2718507
网址:http://www.medzf.com/
 
【标    题】:

我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儿童心理测试仪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即“民工潮”( P. 2)。上亿农村务工人员由于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只能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往返流动,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1998 年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提出流动儿童少年,是指 6 至 14 岁( 或 7 至 15 岁) 随父母或随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少年儿童,或称作“流动人口子女”。现在通常指的则是父母外出打工而随父母离开家乡到城市生活的孩子。马润生( 2010)  [更多详细]

儿童智力测试仪

儿童智商测试仪

儿童注意力测试仪

儿童生长发育测试仪

儿童综合素质测试仪

我国, 流动, 儿童, 心理, 健康, 现状, 研究, 综述


【正文内容】:     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儿童心理测试仪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转移,即“民工潮”( P. 2)。上亿农村务工人员由于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只能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往返流动,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1998 年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提出流动儿童少年,是指 6 至 14 岁( 或 7 至 15 岁) 随父母或随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少年儿童,或称作“流动人口子女”。现在通常指的则是父母外出打工而随父母离开家乡到城市生活的孩子。马润生( 2010) 认为流动儿童是指户籍在农村,年龄在 6 ~14 周岁,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后随父母迁入城市并正在城市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取得城镇户口的在城务工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是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伴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而出现的,但切实受到关注是在2004 年以后,受到新闻媒体、学术团体、政府机关等广泛的关注,使流动儿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尤其是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受到国家、社区、学校等的关注,国家通过制定相应政策,试图改善流动儿童的各方面现状。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关于流动儿童的文献进行研究,指出流动儿童现阶段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1. 总体水平。
    目前国内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即基本认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且要差于城市当地儿童。例如,朱丽娜( 2008) 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调查显示,在心理健康水平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整体上低于城市少年儿童。蔺秀云等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北京儿童和农村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韩煊等关于深圳市流动儿童的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常住儿童。从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城市当地儿童,有些差异还很显著,这就要求我们呼吁全社会及有关部门要重点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2. 受歧视感。
    受歧视感即个体知觉到由于自己所属的群体成员资格( 如种族、户口身份等) 而受到了有区别的或不公平的对待,它是相对于客观歧视而言的一种主观体验 ( Major,B. ,Quinton,W. & McCoy,S. ,2002)( PP. 251 -329)。流动儿童从农村来到城市,环境的改变加上户籍等不同于城市儿童,使他们在城市容易受到歧视。另外,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从事的工作都是一些较脏较累的工作,他们与父母一起生活在大城市的边缘和角落,体验到一些歧视和不公平的现象也较频繁。例如,朱丽娜的调查显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感觉城市对他们的接纳感较差,甚至一些进城农民工子女有被歧视的感觉。方晓义等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流动儿童报告自己受到过歧视。曾守锤的调查显示,22. 8%的流动儿童认为上海人( 包括上海同学) 对外地同学有歧视,他们体验到城市人对自己的歧视。蔺秀云等的研究表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所感受到的社会歧视显著高于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刘霞等的调查显示,从整体上看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处于中等水平。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流动儿童比当地儿童受到更多的歧视,即有更多的歧视体验。由此可见,流动儿童受到来自各方面排斥的状况令人堪忧。
    3. 社会适应不良。
    美国学者 Lukash 认为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即融入环境、改造环境、离开环境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林崇德等人认为社会适应是指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改变自己的观念、行为方式使之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过程。周皓、张宁对流动儿童的调查发现: 大部分流动儿童比较依恋家乡,对城市缺乏认同感。熊少严的研究认为流动儿童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他们无法融入正常的城市生活中,对城市适应进程缓慢。白文飞、徐玲的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在社会交往和自我认知能力上与城市儿童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谭千保的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相比,对社会支持和学校适应性较差。由此可见,流动儿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适应不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重视培养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4. 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 problem behavior) 指个体表现出的妨碍其社会适应的异常行为。问题行为对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造成阻碍,不利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流动儿童属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他们处于农村与城市的交界,既感受到来自城市的排斥感,又有不愿回农村的矛盾。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他们的问题行为也不容忽视。例如,李晓巍等的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较,问题行为的自我报告率较高,且较为突出。殷世东等关于安徽省阜阳市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研究表明,“流动学生”有各种问题行为,如学习成绩差; 生活没有规律,卫生意识弱等。金灿灿等的调查 显 示,流 动 儿 童 的 网 络 成 瘾 倾 向 比 率 为12. 99% ,高 于 留 守 儿 童 ( 6. 83% ) 和 普 通 儿 童( 6. 82%)。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流动儿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行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引起重视。
    三、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牵涉许多方面,我们应该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使政府、家庭、学校、社会 4 个方面形成合力,解决好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1. 在政府管理方面,政府应该改变观念,对人口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深化。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保证农民及其子女的正常待遇。取消不合理政策,为流动儿童接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供保障。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公立学校的资源,消除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各种经济与心理“门槛”。
    2. 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最好能够与孩子一起生活。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此外还要注意家庭教育方式,采用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尽量不要满足孩子不合理需要的要求,培养其形成自我克制的习惯。另外,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情况。
    3. 在学校教育方面,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流动儿童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得到他们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也要及时关怀他们心灵。学校还应配备心理老师,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疏导教育。
    4. 在社会其他方面,应利用组织“青年志愿者”等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呼吁社会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一定的关注。在城市教育管理体制中要充分考虑到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采取各种积极措施,解决流动儿童就学问题,进而帮助解决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由上可知,我们应该努力在政府领导下,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教育优势,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地成长。


 
地址:济宁高新区火炬工业园4A-208 邮编:272000
电话:0537-2718507   传真:0537-2718507 手机:13235374619  E-mail:jnmedzf@163.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ICP备11031406号
儿童智力测试仪 儿童智商测试仪 儿童注意力测试仪 儿童综合发展评价系统